“每次聽到孩子在電話里說‘媽媽,你什么時候回來啊’,我的心就一下子揪緊了,原本我想下鄉一年就回學校吧。可是一年了,合作社剛剛成立,果園套種剛剛開始,這時候我能走么?”面對200多名“派友”,謝云有些哽咽。
昨天,杭州之江飯店國際會議廳里坐滿了從全省各個鄉鎮風塵仆仆趕來的“農村人”,他們和我們的謝老師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農村科技特派員。這是他們的經驗交流會,作為三名作大會報告的科技特派員中唯一的女特派員,謝云的故事感動了在座每一位。
一年嘗遍酸甜苦辣
“下鄉必然會影響家庭。”這一點謝云在下鄉前就想到過,但她還是義無返顧地去了。去年7月,正是調研確立項目的關鍵時期,托父母照管的孩子在湖南突然發病,等謝老師交代完鄉里的事趕回老家時,孩子已經耽誤了治療,“后來輾轉了12家醫院,孩子被病痛折磨了近一年時間”。謝老師說得輕描淡寫,可下面的聽眾已經忍不住頻頻點頭,這些往事多么熟悉啊,有幾位甚至忍不住偷偷舉起手背擦起了眼角。
“為了下鄉,我放棄了考博士的機會,有時候想到自己擔任講師也已經9年了,真有些抬不起頭來……但是,其實我收獲了更多!農民兄弟的努力和真誠讓我感動。”今年謝老師又推出了新的花卉品種,因為是新種,心里沒底,就打算自己先栽種做示范,風險由自己承擔。可是農民兄弟們站了出來,說:“謝老師,我們相信你,我們來種吧,風險我們來承擔。”一句話,把謝老師感動得想哭。“后來他們又知道我因為下鄉,誤了兒子的就醫而久治不愈,他們比我還著急,采來一大包獼猴桃根和夏枯草給我兒子治病。”
和農民兄弟心貼心
長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教師都缺乏農村工作經驗,謝老師也不例外,剛下鄉的時候她先擬了一份調查問卷,本以為農民也會和學生一樣,認真回答問題,資料匯總后,再整理分析一下就會找到答案。然而事實卻沒這樣簡單。“他們不理我,或者說,‘我聽不懂普通話,你找別人去說吧’。”謝老師不免灰心,屢屢碰壁后才意識到不能用對學生的一套對農民。于是她就一家家走進農家,跟農民拉家常,幫他們解決困難,成為他們中的一員,這樣那些問卷才慢慢地填滿收齊,謝云終于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果園套種是個難題,農民的經濟實力弱,經不起市場風險,常問的話就是“這東西能賣出去嗎”。訂單才是農民的“定心丸”,為此謝云四處奔走聯系商家和企業老板,先后走訪了6家園林公司,最后終于同杭州綠源種苗站結成合作伙伴,簽訂了收購合同,獲得了農民的歡迎,甚至21個原計劃外出打工的農民也全都留了下來,專門經營發展生態果園。
掌聲獻給謝老師
精彩的報告感動了所有的科技特派員,20分鐘的講話不時被熱烈的掌聲打斷,其實是謝老師說出了大家的心里話。
省科技廳副廳長邱飛章聽了謝老師的報告也被深深地感動了。他說:謝云作為一個從外地來到浙江的女老師,能夠克服孩子生病、語言不通、農民不信任等重重困難,保持樂觀的心態,實實在在地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實在是難能可貴。可以這樣說,是欠發達地區農民對科技的渴望感動了謝云,而謝云對農民的感情和克服重重困難堅持科技服務的精神感動了新聞媒體,最后新聞媒體對她的報道感動了整個社會。
報告會結束后,很多科技特派員走上前去,拉著謝云的手,向她請教如何克服困難,如何解決和當地農民溝通等問題。
而謝云的母校浙江林學院此時也掀起了向謝老師學習的高潮。在浙江林學院舉行的“三育人”先進教師表彰大會上,謝云被授予浙江省“三育人”先進個人。教師節那天,該校專門發出了《中共浙江林學院委員會關于開展向謝云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號召全體教師向謝云同志學習,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師德風范,學習她牢記宗旨、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學習她扎根基層、苦干實干、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
http://zjdaily.zjol.com.cn/epaper/qjwb/html/2006-09/12/content_1207118.htm 《錢江晚報》:200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