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整套理論是一門新的科學,是把統計學運用到遺傳學上的綜合利用,從而達到監控生物動態發展的目的。”8月25日,本報報道了浙江林學院森林培育學科教授鄔榮領教授的最新科研成果,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很多百姓認為一模型和軟件既然這么神氣,是否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方便自己鑒控今后的身體健康狀況。
為此,筆者再次來到浙江林學院智能實驗大樓采訪鄔榮領教授。
鄔榮領教授說,以往統計學在生物遺傳上的運用,往往只限于生物的靜態研究,而事實上生物的發展是個動態過程,所以他經過10多年統計遺傳積累和6年多的專門研究,創立了這套可以廣泛運用在生物動態研究上的模型,“用我的研究成果來鑒控每個人的身體,從理論上來說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事實上,由于要運用這一模型,首先需要很多基因數據和龐大的數據庫作為支撐,這些都不是一般的百姓都夠獲得的。所以,這個成果要成為普通百姓都能夠使用、用來自己鑒控身體狀況的工具,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他說,要獲得個人的基因數據,光一套基因測試儀器就至少需要100萬元,所以不要說百姓,就是一般性的科研機構也未必有,目前浙江林學院智能實驗室里有一套這樣的設備,也不是一般的科研人員都可以隨意使用的。其次是龐大的基因數據庫,因為這一模型是建立在生物動態發展基礎上的,比如要預測一個國家10年后的癌癥病發情況,不僅需要癌癥病人病發過程中的各種表現數據,而且需要這個國家歷史上患癌病的數據,甚至每年的氣候變化也是重要數據之一。這些龐大的數據也需要較長的積累過程。
為了建立數據庫,鄔榮領先后和中國和美國的10多個研究機構進行合作,將其他機構獲得的生物基因數據和他的模型結合在一起,從而共同研究某一生物的發展情況。在美國,鄔榮領已經先后建立了番茄、玉米等農作物的基因庫,以及癌癥病、愛滋病等人類各種疾病的基因庫;在國內,他依靠自己的積累和其他單位的合作,已經開始建立包括山核桃、香榧等很多特色樹種在內的很多林木的基因庫,并與浙江大學等有關單位合作,開始建立水稻、老鼠等方面的基因庫。由于現在他的研究成果影響越來越大,很多國家的研究機構都積極和他合作,向他提供不同生物的基因數據,以進行共同研究。
說到目前的應用,他說:“我這個成果目前主要運用在生物整體預測上,如預測到某一地區明年可能大規模爆發疾病,那么我們就可以提早準備,通過各種干預來減少患病人數;如預測什么動物可能會滅絕,那么我們也可以提早進行保護,以防止它滅絕或者推遲滅絕時間。在國民生產實際中,如建立水稻基因庫,對水稻的生長進行鑒控的意義非常大:如果我們的水道基因庫建立好了,那么用我的模型就可以預測中國今后每年的水稻產量。如預測到可能減產,國家就可以提早進行準備,以防止饑荒,對于國家更好的宏觀調控農作物生產有很大的作用。”
《浙江科技報》:2006.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