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的果樹特別容易掉果,果實還沒等成熟就全部掉了下來,我們真是心疼壞了。”
“我們生產的水煮蔬菜遠銷日本,但是不知道為什么,這種口味就是在國內開拓不了市場,請林學院老師來幫我們研究一下原因。”
“我們鄉引進了很多太空花卉品種,但是由于沒有掌握培育技術,現在生長情況十分糟糕,不知道你們學校的研究生們能不能來看看,指導我們怎么種植。
……
連日來,浙江林學院研究生部的老師,經常接到來自全省各地農民的電話,邀請浙江林學院的研究生前往基層,用他們掌握的技術幫助當地解決在農林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于研究生數量遠遠不能滿足農民們的需要,不少農民也主動向本科學生拋出“請貼”。
來自麗水的王老伯,早在學生們放暑假以前,就開始聯系林學院的研究生們,邀請他們去開展科技服務。王老伯說:“我的基地免費提供給學生實習,開展研究,學生也無償為我解決生產種植上的問題,我覺得我們獲得了雙贏。而且學生后面有那么多教授支撐,我的花卉基地就有了技術保障。”
原來,王老伯前年開始建立花卉生產基地,可是由于技術不過關,培育的花卉品種單一、質量不高,自己的80多畝基地不僅沒有掙到錢,連基本投資都沒有收回來。去年暑假,他聽說浙江林學院的很多老師帶領學生,免費為農民解決農林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愿意免費為基地里的員工進行培訓。他經過多方聯系,邀請到了由8名林學院專業學生組成的科技服務團,來到他的基地,調查、研究并現場解決問題。大學生們帶著各種資料,在基地一呆就是半個多月,不僅幫助他解決了現有花卉種植存在的問題,還幫他如何進一步增加品種出謀劃策。去年,他的花卉種植獲得了大豐收。嘗到了甜頭的他,今年又種植了太空花卉,為了學習技術,他在學生還沒有放暑假的時候,就到林學院預定“學生”了。
除了浙江省的農民朋友打來電話以外,要求林學院組織大學生送科技、文化、衛生下鄉,前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甚至來自太行山區、重慶老區、四川欠發達鄉鎮等邊遠地區。目前,學校已經接到省內外各地農民提出的問題100多個,涉及信息、植物保護、病蟲害防治、信息技術等20多個方面。在此基礎上,學校組織了2000多名研究生和大學生,組成100多個團隊,利用暑期前往各地,為當地農民交上這些問題的答卷,切實為新農村建設發展服務。
浙江林學院負責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團委負責人徐華朝說,和往年不同,今年浙江林學院 “三下鄉”的100多支服務團一改過去傳統,突破實踐內容單調、活動范圍狹小的“瓶頸”,采取農民出題,學子答卷的實踐方式。在暑假開始前,學校就向有關鄉鎮發布消息,征集廣大農民在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困難,需要學校提供的技術項目,請他們根據自己需要向學校提出要求;然后學校根據需要,組建相應學生,成立“三下鄉”服務團前往開展服務。這一改變不僅受到農民的拍手稱贊,也使學生們受益匪淺。廣大研究生和大學生們也真真切切地在幫助農民解決問題中,學到了新的知識。該校林學院031班的胡永利說:“在實習過程中,我不僅幫助公司解決了一些在生產技術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而且掌握了很多在課堂上學習不到的操作技術。”
http://zjdaily.zjol.com.cn/epaper/zjrb/html/2006-08/21/content_153409.htm 《浙江日報》:2006.8.21